共工新聞社5月28日電(通訊員:鄧舒婷)“成功脫水,真空度突破0.096兆帕,我們終于破解了這片‘地質沼澤’!”在廣西桂平市木圭公路的施工現場,随着真空泵運行曲線逐漸趨穩,項目經理田宏舉的防護靴終于穩穩地踩在了這片曾經吞噬過測量标杆的泥沼之上。由中交一航局自主研發的陸用真空預壓系統,像一台巨大的“脫水機”,正以每小時15噸的速率,将路基中的水分“擰幹”。

中交一航局西南公司承建的木圭公路項目位于廣西桂平市木圭鎮,是桂平新材料産業園的進出主幹道,建設内容包括新建道路7.2公裏,改擴建道路1.2公裏。然而在2024年的春天,當萬物複蘇之際,項目施工卻陷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困境——線路必須穿越一處超深的沼澤區。

這片沼澤區是采礦遺留下的“地質傷疤”。表層覆蓋着4米厚的洗礦泥漿層,其下更是分布着深達25米的流塑狀淤泥。在這樣的特殊地質條件下進行道路施工,無疑是一場巨大的挑戰。若采用傳統的軟基換填工藝,需要移除全部泥漿層并進行回填,工程量之大令人咋舌;要是采用樁基工藝,流塑狀淤泥層中難以成樁,就如同在豆腐上插鐵簽,承載力根本無法滿足要求。

經過多方探讨,項目副經理周良偉提出采用真空預壓技術。該技術作爲一航局在港口工程領域的首創性應用,曾經成功實現了渤海灣軟基碼頭的建設。“既然能在渤海灣的軟泥上建起深水碼頭,我們爲什麽不‘照貓畫虎’,把泥沼水分‘擰幹’,讓地基更加穩固呢?”周良偉說道。

技術小組随之成立,他們的攻堅目标就是全力引進真空預壓核心技術框架,并結合陸地施工特點進行針對性升級。真空預壓,密封性是關鍵。“這就和家裏裝衣物的壓縮袋一樣,一旦有漏氣點,就難以将衣服壓實。”周良偉用生動的比喻點出了技術實施的關鍵。

爲确保密封效果,技術小組在沼澤四周設置了寬27米的隔水層,并選用了适用于軟泥土質的泥土帷幕樁。這種低滲透性黏土材質的樁體寬70厘米,相鄰樁體緊密咬合形成密封牆體,如同爲軟泥地基穿上一層密不透風的“铠甲”。此外,團隊還移植了港口密封膜體系,在沼澤上方覆蓋雙層聚氯乙烯密封膜,使抗穿刺性提升了50%。

密封系統建成後,技術小組結合施工區域1.2萬平方米的軟泥覆蓋面積進行了精确計算,決定采用7.5千瓦水環式真空泵。經過多輪設備穩定性與抽真空效果測試後,真空泵正式投入應用。針對現場山體坡多、地形傾斜的特點,團隊多次實地踏勘,借鑒海上塑料排水闆技術,創新研發了山坡地形排水網絡。抽排水經濾水層過濾後在密封膜表面彙聚,既能壓實膜布增強密封效果,又能通過沿山體斜坡鋪設的排水管道順流排入排水渠。

春去夏來,經過3個月的連續抽水,原本泥濘不堪的土壤逐漸變得緊實堅硬。1.2萬平方米的軟土地基成功脫水,而且比原定完成時間提前了42天。經檢測,處理後的地質全部滿足施工标準。在施工過程中,技術團隊還同步總結了施工工法并申報了專利。

破解沼澤難題後,項目團隊乘勢而上,創新采用了“分段施工+動态監測”模式,确保了工程質量與進度的雙達标。如今,木圭公路主線路基已全線貫通,正向通車目标發起全力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