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優化營商“軟環境”,構築高質量發展“硬實力”
好的營商環境是發展經濟的“先手棋”、招商引資的“強磁場”、釋放活力的“穩定器”,更是一個地方、一座城市最核心的競争力,而改善營商環境則是一場沒有終點的“競賽”。1月2日,元旦節後首個工作日,成都就以一場新聞發布會,迅速進入聚精會神抓經濟促發展的工作狀态。 發布會上,成都市政府向外界預告,《成都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若幹舉措》即“營商環境6.0改革”近期将正式出台,釋放了成都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服務市場主體加快發展的強烈信号。 據成都市網絡理政辦主任馮秀富介紹,成都營商環境6.0版政策包括12個部分,共100條。其中,對表落實上級要求12條、對照世行評價指向13條、對标先進城市經驗19條、提升本地特色做法51條、補齊工作短闆弱項5條。 事實上,從2019年至今,成都已連續6次發布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從1.0版的“建體系夯基礎”升級至如今的6.0版“數字化強賦能”,成都五年内已經累計推出906項營商環境綜合改革改革舉措。 減稅降費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市場主體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是穩就業穩經濟基本盤的有力支撐。近年來,成都以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爲重點,量身定做減稅降費政策,爲成都兩百萬戶市場主體送上“及時雨”。2023年,成都市稅務部門充分利用大數據優勢,精準推送政策46批次、覆蓋納稅人200餘萬戶次,推動稅費支持政策在“未問先送”中找到企業、找準企業,第一時間讓企業知道政策、理解政策、享受政策。 據國家稅務總局成都市稅務局披露,2023年1-10月,成都市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388.8億元,新增減稅降費中民營經濟金額占比91.6%。爲持續優化稅收營商環境,成都市稅務局還推出了《服務成都打造中國西部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美譽度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稅費政策措施清單80條》,以政策紅利高、助力發展強、效果溢出多的一攬子稅費政策措施集成服務,更加及時響應、更加充分助力經營主體纾困解難。 信用活水構建融資新格局 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是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國民經濟循環高效暢通、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作爲首批全國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成都近年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成績斐然,營商環境優化應用場景層出不窮,信用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水平”、信用提高企業“辦事便利度”、信用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等場景應用不斷深化。 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金融業“不敢貸”“貸得慢”“貸不出”,監管單位“防治難”一直是金融服務的難題。成都積極推動成都交子信易貸、盈創動力、農貸通等平台接入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台網絡。通過線上廣泛宣傳、線下開展路演活動和專題培訓等方式,鼓勵引導中小微企業在交子信易貸平台進行注冊和實名認證,提高平台知曉度和企業覆蓋率。截至2022年底,成都市通過已聯通的各級融資信用服務平台累計發放信用貸款超過1000億元。 人才爲先激活創新源動力 城市因人才而精彩,人才因城市而出彩。連續5年獲評“中國最佳引才城市”,成都對大學生就業吸引力不斷增強,就業意向占比逐年攀升,人才留存率高達57%。榮譽加身的背後是成都強大的人才政策支撐,成都将人才需求與城市戰略、産業發展有機結合,叠代升級成都人才新政“1.0”“2.0”“3.0”版,推動從給優惠到給機會,再到優平台營生态轉變。制定發布《成都市人才分類目錄》,明确了6大類共224項支持類型,創新提出以薪定才、以崗定才、以績定才、以賽定才和以投定才,構建起城市級的政策服務體系。在全國率先實施職稱評價與企業人才評價開放融通試點,建立高層次專家舉薦人才制度,制定“科技成果轉化十條”,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前非資産化管理改革。 人才是企業科技創新的基石,在海量人才的建設下,成都28條重點産業鏈能級持續提升,146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全面崛起,1.15萬家國家創新技術企業盎然生長,全球創新指數上升至第29位。 好的營商環境,引發市場積極響應。截至2023年12月6日,成都A股上市公司數量達到118家,其中,民營上市公司數量占比約七成;截至9月底,全市新登記經營主體47.81萬戶,其中,新登記民營市場主體46.07萬戶,占比超96%。加快打造中國西部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美譽度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成都,正以創新而溫暖的營商環境塑造軟實力,吸引着越來越多的企業紮根成都成就夢想。(作者 系中訪網編委會 吳暢) 責任編輯:劉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