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5月22日电(李志明 周鹏)几内亚的烈日如熔炉般炙烤着几内亚赢联盟西芒杜矿石出运码头的施工现场,这是中国港湾在非洲承建的码头工程,中交一航局五公司负责具体的施工作业。阳光下,展板上的地质勘探图被照得锃亮。施工区域内,灰白色花岗岩、黄褐色黏土与青黑色砂层交错堆叠的地层剖面,宛如餐盘上层次分明的千层酥。项目经理宋晓龙望着这片海滩,神色凝重:“要把558根灌注桩钉进这‘地质千层酥’,绝非易事!”

作为西芒杜铁矿的关键配套工程,码头需在复杂地层中开凿孔洞,置入钢筋骨架笼并灌注混凝土,形成稳固的灌注桩。然而,这里的地层结构堪称 “地质迷宫”。项目筹备会上,总工尚艳坤指着剖面图解释:“海相淤积层软如奶油,河流冲积的砂层又硬又脆好似酥皮,底下的陆相洪积花岗岩则是块误入的‘硬骨头’,钻孔时孔壁极易坍塌。” 技术团队最终决定,采用平均长度28米、壁厚12和15毫米的钢护筒 “扎” 入地层,以此构筑坚实的孔壁。

首根灌注桩施工时,冲击钻以既定力度凿开土层,钻头却在岩土交界处突然扭曲。“不同地层受力迥异,必须对症下药!” 技术员周鹏连夜召集施工队伍研讨。众人捧着岩屑样本反复研究,针对各类地层特性总结出作业技巧后,当场就启动设备验证可行性……三个星期的时间里,操作手们练就了“听声辨层”的绝活:钻头撞击花岗岩时发出“铛铛” 脆响,钻进黏土则转为“噗噗”闷响。凭借这一技能,钻工们能精准判断岩层变化,迅速调整设备状态。

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2号钻机的钻头在花岗岩层迸出火星,仪表盘数值骤然剧烈波动——90兆帕的坚硬岩层下,竟暗藏25兆帕的软弱夹层,钻杆瞬间偏斜。“这哪里是打桩,分明是给五花肉做精细手术!” 尚艳坤盯着实时监测曲线,当机立断,将8台适用于硬岩的冲击钻与2台专攻软土层的钻机搭配使用,为不同地层量身定制“手术器具”,这才化解危机。

这时,雨季裹挟着暴雨汹涌而至,施工水域流速变化无常,从每秒0.5米骤升至2米,又在短时间内回落。开孔后的钢护筒在激流中剧烈摇晃,甚至出现移位风险。“水流就像在掏空钢护筒的‘墙脚’!”周鹏无奈苦笑。尚艳坤重重拍案:“清孔合格后必须立即灌注混凝土,天气不等人!”

项目部迅速行动,钢筋加工场连夜完成骨架笼制作验收,试验员优化混凝土缓凝剂配比,将坍落度严格控制在 22 毫米……各环节紧密配合,如同精密运转的流水线,实现混凝土连续灌注,最终以日均2根的速度稳步推进施工。

最后一根灌注桩施工的夜晚,探照灯下,钢护筒阵列泛着冷峻的金属光泽,宛如一排深深钉入大地的钢钉。尚艳坤紧握最终检测报告的手微微颤抖:“垂直度偏差合格,沉渣厚度合格,Ⅰ 类桩占比100%……” 至此,项目部在这片“五花肉” 地层上,稳稳立起了全部558根钢管桩。

海风轻拂初现轮廓的码头,在众人的欢呼声中,宋晓龙拍了拍年轻技术员的肩膀:“看吧,再复杂的地层,也敌不过人的脑子和手。” 远处,最后一泵混凝土缓缓凝固,558 根灌注桩如同忠诚的卫兵,将中国工程师的秩序和巧思深深镌刻进了非洲混沌的岩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