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5月19日电(王广宇)西南风轻轻拂过太平洋东岸,波索尔哈港被乌云压得低沉,浪花拍打着防波堤,海鸥的叫声穿过雨幕,与船笛声交织。中交一航局厄瓜多尔项目部测量负责人郭宜轩站在几十米高的贝雷架沉桩平台上,紧张盯着手持测量设备上的实时数据。“经确认,GPS与全站仪数据符合率100%,首根、第二根灌注桩打桩位置已确认无误!”反复核对后,对讲机里郭宜轩兴奋的声音,响彻整个现场的无线通讯频道。

海上工程测量系统是项目建设的“海上天眼”,对于由中国港湾承建、中交一航局负责施工的厄瓜多尔波索尔哈多用途码头项目来说,想要在开放海域复杂的岩层海床上,为194根灌注桩精准“安家落户”,离了“海上天眼”绝对不行。因此,项目团队在进场不久,针对测量难题组建技术攻关小组的事就立马提上了日程。

“要想‘海上天眼’看得又远又准,就必须为它配上一副清晰的‘眼镜’。”碰头会上,项目总工徐文鑫直击关键,点明控制网对海上测量的紧要性。控制网好比工程测量的 “定海神针”,能给工程提供统一又精确的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把测量误差累积这桩“麻烦事”给狠狠管住,对于厄瓜多尔项目确定打桩位置,简直是一言九鼎。在广泛现场调研并与设计监理团队多次对接后,郭宜轩与攻关小组决定采取在低纬地区应用更广泛、坐标系统更简洁的地图投影法,在施工场地布设测量控制网。“这种地图投影法就像高中地理课本里讲的经纬交织的‘网格渔网’,把地球切成一个个横向的带状区域,咱们只要在其中一个小带状区域,用经纬线织出张‘小渔网’,那精准定位和测量就不在话下。”郭宜轩这么一解释,大伙儿顿时明白了。投影法效果立竿见影,小组成员很快就拿到首套测量数据。

不过,光有数据可不够。“比对GPS定位参数与全站仪测量数据,每100米有着3厘米误差,这是工程测量标准中‘每公里测量误差不得大于2.5厘米’的10倍以上。”碰头会上,扎眼的高误差数据给准备打设首根灌注桩的项目团队来了个“下马威”。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项目打设的灌注桩,以后得扛起上万吨上部结构和集装箱货物的重量,1厘米的打桩偏差,到时就可能变成码头承重几百上千吨的误差,海上测量数据必须得零误差才行。项目经理随超越深知质量的重要性,当下就给郭宜轩和攻关小组下了零误差的 “死命令”。

虽说地图投影法在平原地区挺好用,可厄瓜多尔西部沿海岛屿密布,再加上纵贯南北的安第斯山脉,地图投影就成了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小块,整体分析测量数据特别费劲,误差还容易跑偏。攻关小组虽说借助 BIM 技术调整出新的控制网,但一对比卫星定位数据,虽说符合工程测量误差标准,可离零误差差着一大截呢,这可把小组成员愁得不行。

就在大伙儿一筹莫展的时候,徐文鑫主动找上了二公司二级专业总师曾凡军寻求助力。“问题的裉节儿在于,你们把地图投影法在低纬度地区的投影变形给忽略了。咱都知道地球是圆的,虽说海平面看着挺平,其实也有弧度,厄瓜多尔在赤道这儿,海平面弧度更大,这一来,测量误差就被放大啦。”胸有成竹的曾凡军这么一说,点醒了众人,随即就和项目攻关小组一头扎进解决方案的研究中。有了思路后,经小组成员合力攻关,新的控制网又新鲜出炉了。这次,他们不仅在地图投影法基础上,还创新出一套更契合项目施工实际的坐标系数据库,给海上测量“天眼”定制出超精准的“镜片”,测量误差终于归零。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随着打桩位置的精准定位,厄瓜多尔波索尔哈多功能码头成功完成首根、第二根灌注桩打设任务,并正加速描绘和勾勒出码头扩建的雏形,一座繁荣之港即将屹立于赤道之国生机勃发,一朵友谊之花正在盛开在“一带一路”含苞待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