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5月22日电(李志明)烈日将钢栈桥晒成了铁板烧,中国港湾承建、中交一航局五公司负责施工的几内亚力拓港口项目码头现场吱吱冒着热气。赵真辉扶了扶安全帽,手里攥着的质检验收单被海风吹得哗啦作响。作为项目质量主管,他深知这座承载着全球最大的未开发铁矿出口重任的码头,每道焊缝都得扛得住验收团队的放大镜考验。
“每次验收都得是‘完美通关’。”真辉在笔记本扉页重重写下“100%一次通关”的誓言,宛如即将攻克难关的游戏高手。虽然是在“国际服”搞基建,但真辉信心满满:“这是向国际业主展示我们的专业能力的好机会!”
混凝土浇注现场迎来首场验收,但现场技术员与业主验收人员却就模板垂直度验收标准陷入争议。真辉早有准备,不慌不忙掏出施工图纸,说道:“请各位看一下,依据欧标的规定,模板垂直度误差上限为 5 毫米……” 他诚恳的态度和专业的讲解,澄清了所有争议点,让验收团队的成员眼前一亮。双方也借此机会约定:后续施工前,施工人员与验收团队都将到现场开图纸交底会,统一对施工标准的认知,从源头减少分歧,降低返工整改的概率。
当临时钢栈桥验收通过的喜讯刷屏微信群时,赵真辉却盯着验收台账皱眉:97%的一次通过率,意味着还有3%的工序返工。“这和考试粗心丢分有啥区别?”在后续的面层施工和预制梁架设作业中,他给大家定下新的工作流程:班组长作业前后依据验收标准查材料、测尺寸,确保质量;技术员随后利用专业仪器核验,查缺补漏;他和质量员则随时随地搞“突然袭击”——随时抽检,发现问题当场“复盘”。只有通过严格的内部自检,工程才能提交给业主验收。新流程实施首月,一次验收通过率就跃升至 98.4%。
眼瞅着100%通关目标在望,真辉却发现了一场潜藏的“质量标准危机”。原来预制梁横梁钢筋主筋由于用料扎实,重量较大,绑扎方式固定无法保证稳定性。可按照欧美标准,钢筋主筋又必须以绑扎方式固定,这是个死胡同。“必须更换新的施工工艺和验收标准,不过,我们要用数据说话!”他迅速告知业主这一情况,并组织各部门收集、整理钢筋稳定性检测数据。经过双方充分的沟通和论证,项目最终决定改用点焊连接工艺固定主梁,“质量标准危机”就此化解,一次验收通过率也如愿升到100%。
如今,引桥码头宛如一条钢铁巨龙,向着大西洋延伸。真辉低下头,伸手查看最新验收统计表:本月所有验收均一次性通过。瞥了眼业主授予的“质量之星” 证书,他对一旁的质量员 Oliver 笑道:“咱们可不能松懈啊, 100%一次性通过的成绩得一直保持下去!”
夕阳下,施工船舶的鸣笛声掠过码头,这座由中国建造的“钢铁跳板”,正将西芒杜铁矿与整个世界连成一片。而赵真辉的“通关游戏”,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