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8—12日,初、高級腦意識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再次在大連億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舉行。腦意識家庭教育的創始人,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腦意識影像科學課題組組長劉志剛,爲學員們帶來腦科學家庭教育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新質生産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産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态。早在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就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積極培育未來産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增強發展新動能。”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就推進新型工業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爲蘇州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2024年新年伊始,承載着習近平總書記“勾畫現代化目标”殷殷囑托和“代表未來發展方向”親切勉勵的蘇州,召開了全市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會議,明确全市将圍繞“五個提升”“五個強化”全面實施“蘇州智造”強基提質行動,建設全球具有領先地位的“智造之城”,推動蘇州新型工業化走在前、做示範,爲譜寫“強富美高”新蘇州現代化建設新篇章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

  一、新發展理念是新型工業化和新質生産力的共同内核

  新型工業化中的“新”與新質生産力中的“新”有一個共同的内核,即兩者都“新”在發展理念“新”。新型工業化與新質生産力都是以科技創新爲主導,都要求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理念是對發展的本質性認識,對發展實踐起着根本性的指導作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的問題,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問題,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内外聯動的問題,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針對當前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而提出的新發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将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作爲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項重要目标,并提出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本前提、動力基礎和核心内涵。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着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選擇。新型工業化強調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管理創新來促進工業化,強調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新型工業化是新發展理念在新時代蘇州工業化發展戰略中的體現。新型工業化始終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依靠創新驅動發展來實現中高端産業地位攀升;新型工業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新型工業化關注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新發展理念全面體現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内在要求。新質生産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要求的生産力,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内涵的生産力。新質生産力有别于傳統生産力,是現有生産力的躍升,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依靠創新驅動是關鍵。新質生産力突破了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以高效能、高質量爲基本要求,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爲基本特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推動新型工業化的内驅力,也是形成新質生産力的關鍵。

  二、新型工業化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的主陣地

  工業是經濟增長的引擎,也是一個地方綜合實力的根基。工業化是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不斷推動産業發展和大規模物質創造的過程。工業生産力是推動生産關系、上層建築和勞動過程變革最強勁的革命性驅動力。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時代新征程上,必須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爲骨幹、以實體經濟爲支撐的現代化産業體系,是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蘇州新實踐的必然選擇。

  蘇州工業化初期和中期主要是由資源和資本投入所驅動,技術創新尤其是原創性技術創新的作用不強。因此,必須從要素和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才能實現可持續增長。當前蘇州工業化進入新階段,産業和企業競争力的基本格局正在發生變化,以低成本替代爲主要競争手段的工業化已成爲曆史,繼續推進工業化必須要有增強産業和企業國際競争力的新源泉,這對蘇州生産力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應用于工業生産過程的周期日趨縮短,科學技術日益成爲工業生産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形成以科技創新爲主導的新質生産力,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必然要求。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正在興起,互聯網平台正從商業領域向制造業領域拓展。全球領軍企業圍繞工業互聯網平台的競争愈演愈烈,工業互聯網平台所具備的核心能力使工業生産的社會化水平極大提高,這是形成新質生産力的重要物質前提。新型工業化可以加快全社會“人、機、料、法、環”等制造資源和制造能力的泛在連接、聚合共享與柔性配置,全面打通設備、産線、車間和産業鏈的上下遊信息壁壘,推動制造資源互聯互通互操作,從而提高全社會的資源配置和生态構建能力。當工業生産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時,工業企業對與信息的産生、傳遞和處理有關的服務型生産資料的需求會急劇增長,聚合模式和産能共享在實現生産方式社會化方面的作用将進一步凸顯。制造業的服務化、技術信息的協同化和産業融合發展的生态化,都是生産資源和生産能力共享的結果。新型工業化高度關注數字科技的賦能發展,爲全社會生産力的提升與産業結構的優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手段和前提條件。

  三、蘇州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現實基礎和蘊涵潛力

  巨大的工業體量和強勁的制造業實力,是蘇州作爲世界經濟引擎城市之一并參與驅動全球化奮勇向前的基石。蘇州曆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工業立市、工業強市不動搖,推動蘇州工業不斷實現新跨越。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蘇州全市規上工業總産值已連續跨越3萬億、4萬億兩座高峰,規上工業增加值更是突破了萬億。放眼國内,蘇州是工業體量最大、配套最全、垂直整合能力最強的城市之一。蘇州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省21%、全國2.8%,擁有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先進材料3個萬億級産業,納米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高端紡織3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蘇州坐擁7家燈塔工廠、占全國1/9——它們全部都是智能制造的标杆。目前,工業對蘇州GDP的貢獻超過了40%,這是蘇州最響亮的名片,是蘇州最大的“看家本領”,也是構築未來城市競争優勢的最強支撐。

  推進新型工業化,是蘇州增強發展核心競争力的必然選擇,更是應對各類挑戰的必然舉措,這在全市已然成爲共識。在全市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會議現場,各闆塊、條線圍繞制造業轉型升級、培育新興産業、制造強市等話題談認知、談目标、談做法,充分展現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信心和決心。推進新型工業化,關鍵在于準确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做強做優做大實體經濟,爲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撐。比如,蘇州園區到2026年,将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2個3000億元級産業集群,力争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納米技術應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數字産業、新能源及綠色産業4大新興産業集群産值突破6000億元,全區規上工業總産值達7500億元,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動GDP邁上4500億元台階。昆山将重點聚焦“加工制造向研發制造轉型”“傳統制造向數字制造轉型”“傳統園區向特色園區轉型”,以“三個轉型”推動産業追高逐新,着力向産業鏈上下遊延伸、向價值鏈高端邁進、向技術工藝高端攀登。

  工業是蘇州最大的“看家本領”,也是構築未來競争優勢的最強支撐,必須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推動工業經濟持續提質增效,增強發展核心競争力。爲此,蘇州提出圍繞新的發展目标,聚焦“五個強化”,全面實施“蘇州智造”強基提質行動,努力實現産業質量效益、企業發展能級、科技創新能力、數實融合水平、綠色發展成效“五個提升”。要強化産業體系打造,堅持抓主流、抓确定性,以創新、智能、綠色、安全爲方向,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優勢産業做大做強、新興産業發展壯大、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構建由10個重點産業集群和30條重點産業鏈組成的“1030”産業體系。要強化企業梯度培育,促進内外資、大中小各類企業優勢互補、競相發展,形成鏈主“頭雁領飛”、專精特新“強雁高飛”、中小微“群雁齊飛”的雁陣效應。要強化産業創新引領,提升平台集成效應,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加大人才引育力度,營造一流創新生态,打響創新之城、創業之都品牌。要強化數字技術賦能,加快推進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網絡化聯接,打造國内領先的産業數字化發展高地。要強化綠色低碳發展,構建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綠色能源體系,持續推動産業綠色低碳化和綠色低碳産業化,努力探索産業發展和降碳減污雙赢的新路徑。

  四、以新型工業化引擎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的對策建議

  (一)堅持以科技創新爲引領,不斷推進新型工業化,爲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提供持久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創新爲核心、爲動力、爲先導,才能實現由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根本轉變,才能更好地形成并發展新質生産力。具體到新型工業化,就是要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支持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全面激發企業創新活力。蘇州應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後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禀賦、産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同時,構建以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高效轉移轉化,鼓勵企業家與科學家深度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工程化、産業化、市場化和社會化。

  (二)推動産業體系優化升級,不斷推進新型工業化,爲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提供産業基礎

  堅守實體經濟特别是制造業,鞏固完整産業體系優勢。加快改造升級傳統産業,大力推進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一要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鋼鐵産業要向特鋼、合金方向聚焦,加快實現關鍵領域國産替代;化工産業要走精細化工之路,加大定制化、功能化、專用化等高附加值産品開發力度;紡織産業要鞏固化纖領域國内領先地位,推動紡織服裝向高端化、品牌化發展;輕工業要加快培育綠色家電、功能性食品等新增長點,讓傳統産業“老樹發新芽”。二要推動優勢産業做大做強。支持高端裝備在機器人、工業母機及集成化裝備、智能建造等方面加快突破;電子信息要做強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核心産業,積極向第三代半導體、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等領域拓展;先進材料圍繞光刻膠、功能性膜材料、氟矽化工等細分高端領域持續深耕;生物醫藥加快做大産業規模,依托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優勢,向大健康領域延伸。三要推動新興産業發展壯大。數字經濟方面,要大力推動工業軟件、算力、信創等發展,培育發展直播經濟、跨境電商、平台經濟。新能源方面,要重點布局新型儲能、新型光伏等,圍繞新能源汽車帶動全市汽車産業提檔升級,加快發展整車、汽車電子及零部件等重點領域。此外,要精準布局新賽道,在光子、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商業航天、元宇宙等領域搶占先機。四要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研發設計、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知識産權、法律服務、現代物流等生産性服務業。加快推進制造業服務化,培育一批服務型制造龍頭企業、示範企業。要加強質量強市建設,推動形成一批國内知名、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力的“蘇州制造”高端品牌。

  (三)推動“四鏈”深化融合,不斷推進新型工業化,爲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提供安全保障

  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三次産業跨界融合、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要聚焦關鍵,強化創新鏈引領驅動,推進産業鏈強鏈補鏈延鏈,發揮資金鏈對要素的聚合作用,構建結構合理、持續穩定的高質量人才鏈;最大限度釋放在先進材料領域布局的蘇州實驗室、姑蘇實驗室、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等重大創新載體的活力;不斷培育蘇州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等創新主體;繼續打造姑蘇領軍人才、外國專家等人才隊伍,爲産業創新集群建設奠定堅實的創新基礎。同時,加快重大載體平台建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完善創新生态環境,以更優服務、更實舉措,推動創新鏈加速躍升,促進“四鏈”共生耦合,助力産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圍繞重點産業鏈深入推進“強鏈補鏈穩鏈”,發揮“鏈主”企業帶動作用,強化産業鏈上下遊、大中小企業協同攻關,促進全産業鏈發展。調整優化産業鏈布局,加快建設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進一步提升戰略性礦産資源供應保障能力,加強産業鏈關鍵環節産能儲備和備份。完善産業安全發展環境,開展重點領域産業競争力調查和産業安全評估,建立健全産業救濟機制和政策體系。

  (四)推動“四化”深度發展,不斷推進新型工業化,爲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提供質量保障

  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爲立足點,瞄準産業升級和消費升級方向,加強質量品牌建設,推進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四化”深度發展,增強高端産品和服務供給能力,不斷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内需求的适配性。建設高質量制造業标準體系,強化産業标準系統化、國際化布局,以标準化引領産業創新發展。加強重點産業專利布局,提升工業領域知識産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動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進工業數字化轉型,加快高階信息通信、數據中心、計算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深化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推進智能網聯汽車、高端機器人等智能化産品的研發和制造;積極穩妥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深入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全面推行綠色制造,提高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産水平,打造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生産力”,推動蘇州制造向蘇州創造、“蘇州智造”轉變。

  (五)提升企業綜合競争力,不斷推進新型工業化,爲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貢獻企業力量

  充分發揮大企業主力軍和中小企業生力軍作用,加強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激發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微觀主體活力和動力。深化中小企業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提升國有企業核心競争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支持龍頭企業做強做大,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争力的大企業和具有産業鏈控制力的生态主導型企業。堅持管理和服務并重,堅持發展和幫扶并舉,加快完善中小企業工作體系、政策法規體系、優質高效服務體系,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發揮大企業在技術、标準、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和中小企業在産業創新、強鏈穩鏈中的支撐作用,支持中小企業深度融入大企業供應鏈,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良好生态。

  (六)全面優化産業發展環境,不斷推進新型工業化,爲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提供環境保障

  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爲政府更好結合,突出管戰略、管規劃、管政策、管标準,加強行業指導,加強企業服務,健全産業治理體系。優化産業政策實施方式,維護産業鏈供應鏈安全,增強産業競争力。持續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法規和标準體系,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促進産業發展與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高效協同。用好國内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增強蘇州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動力與活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實現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創新發展,進而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3月下旬,《蘇州市2024年優化營商環境十條政策措施》正式發布,從助企服務網絡、一件事一次辦、免申即享、免證蘇州、數據得地、綜合金融服務、企業人才瓶頸、執法檢查改革、護航企業出海、結構性減稅降費等十個方面,讓廣大企業家安心經營、放心投資、專心創業。蘇州要通過一攬子部署,讓“無事不擾”“零跑動”更可見可感,持續打造“蘇州最舒心”營商服務品牌。

  (七)全方位提高勞動者素質,不斷推進新型工業化,爲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提供人才保障

  全面貫徹《蘇州市實施“八大工程”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若幹政策》,全力做強“主引擎”,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一是優化人才工程布局,加快打造“高精尖缺”人才矩陣。以省“雙創計劃”“333工程”爲龍頭,聯動姑蘇領軍人才計劃,重點開發前沿技術和颠覆性技術人才、基礎研究人才、“卡脖子”技術攻關人才等戰略人才力量,構建定位清晰、層次分明、相互銜接、覆蓋不同領域和人才發展階段的人才工程體系,提升産才匹配度和人才貢獻率。加大海外人才引進力度,拓寬海外引才渠道,探索“以才引才”“以賽引才”“以投引才”“企業并購引才”等新模式。探索個性化的人才服務方式和服務内容,推動各類人才規劃接軌、人才工程互認、人才資源共享,構建區域差異化、發展協同化的人才創新共同體,打造人才發展新增長極。二是統籌人才資源配置,協同促進“科教才融合+産才城融合”。圍繞全市産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型所帶來的一線人才結構性調整需求,着力解決人力供給過剩與新興産業和高技術産業人才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持續完善多層次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不斷促進人才培養提質升級。圍繞地方政府、産業園區、高校、行業企業等主體,建設産教融合信息共享對接平台,推動産教融合過程中企業人才選拔方式從“選育用”向“育用選”轉變。高效統籌現有教育、科技、人才和産業、金融、制度等優勢條件,強化科教協同和産教融合育人,着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就業創業能力和崗位适應與遷移能力,爲高端産業研發、産業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提供“大國工匠”“技術能手”和産業工人,形成對接全産業鏈的多層次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三是鍛造人才發展生态,完善高素質人才湧現的制度環境。促進人才政策與科技、産業、财稅、土地、金融、知識産權等政策的銜接貫通,集成運用,提高上下聯動、部門協同效率。探索實施“一事一議”“一人一策”等靈活高效彈性政策,加強重點領域、重點平台、重點單位的政策供給,健全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的培養、引進、使用機制,激發領軍人才、青年科學家等群體的創新創造活力,發揮其示範和引領作用。發揮人才集聚平台綜合改革試驗田的作用,着力破除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發展晉升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頑瘴痼疾,加強人才政策精準供給和改革創新。建立與國際規則相适應的體制機制與政策環境,持續吸引國際組織、外資研發機構、跨國公司、國際科技服務機構等在蘇州落地發展。

  的饕餮盛宴。

  每一期的課程體系不斷叠代更新,劉志剛精心設計課件,會務組成員們高效協作,培訓井然有序地進行。前來學習的學員有商界的精英,培訓企業家們的資深導師,也有30多年豐富管理經驗的行政高管,更有20年資深教學經驗的一線老師。大家齊聚于此,帶着自己的期許和學習目标,針對目前社會上被廣泛關注的家庭教育問題,孩子學習的問題,共同探讨、交流,更新提升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與時俱進,更好地引領和幫助更多的家庭。

  學員們積極分享自己在本次培訓中制定的學習目标和期許

  學員分組進行學習交流讨論

  腦意識由環境産生,它決定一個人的思維、語言、行爲、習慣、性格,最終改變命運。

  而腦意識要以潛意識的方式植入,以顯意識的方式——語言或者行動體現出來。古往今來,無論是王候将相,還是開國元勳,都受祖祖輩輩傳承的教育理念的影響,精忠報國,百善孝爲先,仁、義、禮、智、信這些都是已經植入潛意識的中國傳統教育文化。正知,正見,正能量的國學文化,紅色文化,放之四海而皆準,積極地影響和激勵了一代代優秀的炎黃子孫、前赴後繼,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衆所周知,2020年國家出台雙減政策,一方面減的是家長落後陳舊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減的是孩子們肩上背負的沉重的學業壓力。此外,國家大力支持素質教育在全社會的推廣,從而能夠促進學生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目前,爲什麽社會上很多學生因爲學業的壓力叛逆、抑郁、焦慮,厭學、辍學甚至自傷、自殘?爲什麽家長們痛苦、迷茫,給孩子們報了很多興趣班和補習班,仍舊收效甚微?爲什麽這一類的學生經過心理輔導後仍然沒有質的轉變?因爲這些孩子和他們家長的腦意識沒有徹底改變,給孩子貼負面标簽,盲目攀比,打罵吼催,控制孩子,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強加給下一代,最終讓我們看到了今天的問題孩子。這背後其實存在父母教育理念偏頗,原生家庭代代傳承的錯誤教育理念:“孩子不打不成材”。那麽,這些問題又如何改變呢?自己是一切的根源,愛才是一切的答案。

  接下來,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腦意識影像科學課題組組長劉志剛指出,腦意識對我們的生活各個方面産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決定一個人的成就,包括學習、健康、安全、規則,家族、教育、感恩、仁愛,婚姻等方面。所以要根據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我們的腦意識向積極正向的方向發展。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用一分的精力來學習理論,用九分的精力來操練,俗稱的10000小時定律,複雜的事情簡單做,就可以成爲專家,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就可以成爲行家,重複的事情認真做,就可以成爲赢家。作爲原生家庭,我們要給孩子創造“家風正,家訓深,家規嚴,榜樣好,修自身”的好氛圍!

  對目前家庭教育中最棘手的厭學辍學問題,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腦意識影像科學課題組組長劉志剛指出,要利用調整腦意識的八個步驟:微笑、擁抱、聆聽、提問,示弱、鼓勵、陪伴、支持。尤其在孩子學習成績不佳的時候,更需要家長的共情、理解和支持。億幹明道的家風是:億幹明道、全腦智慧;榜樣父母,天才少年;感恩仁愛,家興國昌。家訓是:吃好、喝好、睡好;玩好、學好、習好,懂感恩,有大愛!學習期間,學員們認真地做筆記,收獲很大,培訓中大家都突破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卡點,紛紛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接下來,劉志剛介紹提升孩子專注力的方法和具體實操訓練方法,指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及危害,以問卷調查的方式,深度剖析專注力不足的原因,以及快速提升記憶力的方法,幹貨滿滿。

  作爲父母,我們都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爲天才。作爲天才締造者,我們需要具備四個條件:影響力,公信力,說服力和威望。

  在記憶力和想象力實訓課上,學員們與導師積極互動,用自己的家庭實際案例來分析,深度思考最佳教育方案。

  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個人的腦意識思維層面其實都需要去調整、淨化、升華,這個需要随時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是否都處于阿爾法腦波,愛的頻率,每天反思自己的情緒和心境狀态,避免被負能量的人事物拉低精力狀态。做好情緒管理,屏蔽感性煩惱帶來的影響,高度聚焦于目标,做孩子的好榜樣。

  學員們通過系統學習腦意識家庭教育,對事業、家庭、财富、健康關系重新進行深度思考,對待周圍的人事物,對待環境,如何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如何成爲真正的天才締造者?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一切都是禮物,生活中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接納無法改變的事情,積極努力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其實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随時調整腦意識向積極正向的方面努力,快樂、認同、擔當。感恩導師的辛勤賦能,感恩腦意識家庭教育帶給我們每個家庭成員思想上的改變和升華。不抛棄,不放棄,不言敗,要珍惜感恩生活賦予的一切。

  在課程中,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腦意識影像科學課題組組長劉志剛,也爲大家精心設計了腦意識家庭教育指導師職業規劃路徑和商業布局,令學員們感悟頗深。被導師的腦意識教育事業的傳播和極緻利他的發心所感動,由衷地贊同并紛紛參與推廣這份大愛的事業,讓更多的家庭受益!

  在培訓學習課間,億幹明道的校長張寶健女士公布了一則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億幹明道将走進人民大會堂,參加2024(第十一屆)品牌影響力發展論壇暨成果發布活動(北京·全國人大會議中心),這是由CCTV《發現品牌》欄目組、《中國企業報》集團品牌推廣中心、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國際品牌戰略研究中心、品牌強國·自主品牌優選工程等機構聯合舉辦的,論壇内容涉及方針政策、發展理念、統一大市場、綠色消費、大健康、數字經濟、平台經濟等多方面多領域。鑒于在行業領域的突出表現及作出的積極貢獻,億幹明道已成功入圍2024中國年度影響力品牌、2024中國最具合作價值腦意識教育領軍品牌。劉志剛也成爲2024中國品牌影響力腦意識教育領軍人物。這則消息着實讓每一位億幹人爲所獲得的殊榮而深感驕傲和自豪,肩負推廣腦意識科學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更加積極努力,矢志不渝,笃定前行!

  釋放孩子的天性,因愛而賦能,提升綜合學習素養能力。通過腦意識科學的教育理念和堅持訓練,切實提升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學得輕松而快樂;讓中年人提升工作效率,事半功倍;讓老年一族重新煥發青春活力,遠離帕金森,健康養生,快樂每一天!

  億幹明道的願景是讓腦意識家庭教育有溫度地回歸3億個家庭,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娃。科學練腦,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