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7月17日电(通讯员 高子初、邵高明)硬山顶、重檐歇山顶、盝顶、庑殿顶……在参与如意湾文化园项目建设过程中,中交一航局二公司菏泽中居园项目技术主办陈楠真正见识到了中国传统建筑背后所蕴藏的老祖宗的智慧。

扶海而兴、四方汇聚,千百年来,中原、淮扬、京江、徽域文化交汇于江苏南通如东县,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江海文化。为了复现中华文化与院落精神交融的场景空间,如意湾文化园项目应运而生。项目集徽派、江西、山西、关中、闽北民居特色于一体,力主打造中国传统建筑“博物馆”,对特色古建筑进行抢救式保护。但造型各异的建筑形制,也给项目团队带来了不小麻烦。

初出牛犊不怕虎。刚到项目时,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陈楠非要跟这古建筑较一较劲。“不都是房子嘛,有什么难的。”说话间,他便准备一探虚实。打开如意湾文化园项目方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园林建筑的设计图纸和效果展示。“我们这是要建一个古城景区吗?”看着各种闻所未闻、甚至名字都念不出来的建筑造型,以及20余万平方米的规划范围,一开始充满信心的陈楠心里犯起了嘀咕。

“你刚来,就先负责公共服务区施工吧。”前期进场的项目负责人汪京拍了拍陈楠的肩膀说道。明确了工作方向,陈楠很快调整工作状态,一头扎进公共服务区主体结构施工中。很快,陈楠便意识到,自己之前有些盲目自信了。与常规房建项目平整的屋顶不同,仿古建筑屋顶多为坡度很大的斜屋面,其中,重檐歇山顶的屋顶有内外两层屋檐,外层屋檐微微上翘,内层屋檐则平直延伸,形成独特的美感,但也意味着支模时要精确控制不同层的坡度和角度。且每个斜面交界处都有复杂的节点处理,这对浇注顺序和模板固定也提出了极高要求。

“那就从头学起。”意识到自己之前想法幼稚后,陈楠决定重新审视图纸,并用熟悉的BIM技术解决施工难题。

在屋面施工中,陈楠运用BIM建模,对屋面坡度进行全方位“扫描”。模拟混凝土浇注过程时,他发现混凝土就像一群顽皮的孩子,在坡度的影响下,总想往低处“溜达”,要么“窝”在某个角落,要么顺着坡面“滑滑梯”。“既然如此,那我就在模板上加上导流槽当做坡面的“栏杆”,引导混凝土乖乖按指定路线走。”陈楠嘴里念叨着。在BIM模型下,模板支撑体系化作一个“健身房”,通过优化支撑点布置和杆件尺寸,“骨骼”变得更强健,稳稳托住了仿古屋顶。

尝到了BIM建模的甜头,陈楠又将目光转向造型更为复杂的屋檐,其挑檐容易导致角落或狭窄部位无法充分填充,形成空洞。“这样的话,原本造型精美的屋檐质量肯定大打折扣。”陈楠操作着屋檐建模,旋转、拆解、拼接……陷入沉思。“你说老祖宗的建造设计咋这么巧妙呢?”质量主办史欢的一句话,让陈楠灵光一闪。他开始大量查阅古建筑施工资料,发现传统木构建筑在处理类似结构时,常采用一些巧妙的榫卯和支撑方式,以此确保结构稳定。

于是,陈楠对屋檐的模板支撑进行重新设计。他巧妙地在角落和狭窄部位添加了一些小型独立支撑点,就像在屋檐“关节”处安上了“顶梁柱”,模板可以更好地贴合屋檐复杂形状。同时,他又借鉴古建筑中通风透气的原理,在模板上预留了一些微小的“排气孔”,让混凝土在浇注过程中能顺畅地填充到每一个角落,避免出现空洞。完成了这些设计后,他通过BIM模拟施工过程,仔细观察混凝土的流动和填充情况。经过试验调整,项目单位最终确认了方案的可行性。

随着屋檐混凝土浇注一气呵成,时间终于到了拆模的日子。“三、二、一。”在工人整齐有力的劳动号子声里,一块块木板应声掉落。看着成型后的屋檐角落和狭窄部位严丝合缝,完美地呈现了古建筑的韵味,陈楠那悬在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