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17日电(通讯员:刘志浩)星潮沧溟,晚风恬淡,海风掠过浪尖携着海盐的清润。当最后一缕夕阳为钢架镀上暖金,盏盏灯火便如散落的星辰,晕染开朦胧光晕。抬起头望向檐角那抹红:“又过一年中秋月,奋斗前行”。语气里没有半分怅惘,反倒像在说,一幅“如火如荼”的画卷,正在西非的土壤上徐徐展开。
?
夙兴夜寐终有回响,转眼半载已过。曾经空旷的基坑里,转运站已初具规模,规整划一的混凝土如刻满努力的时间刻度,简洁又大气。中交一航局建设者恰似天地间的造景匠人,以混凝土为砚、钢筋为毫,借机械轰鸣的韵律呼应传统建筑斗拱的肌理,用焊花熔铸勾梁画栋的当代表达,将这片旷野一点点筑成满载希望的天际线。
钢筋的笔直在灯光抚弄下续写筑梦篇章,与浩瀚星穹交相辉映,为热火朝天的建设夜缀满希望星芒。泵车上的机械臂向穹顶“挥臂致意”,细致地将混凝土注入模板;破土而出的钢结构沾着焊花、裹着混凝土清香,与中交一航局建设者对远方的牵挂一道,在月下悄然绽放。“瞅瞅这封顶浇筑,多齐整!”有人赞叹。假以时日,这座小巧精致的转运站,必将与这份海外坚守一同熔铸进“精品工程”,成为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沿着整洁的水泥路前行,工地灯火依旧晃眼。刚从转运站下来的冯工,工作服还沾着没干透的混凝土印,脚步不停径直走向项目部。周部长折回转运站,手电筒的光仔细扫过刚封顶的顶面,一道亮线在建材上移得认真——他本就是粗中有细的性子,既守原则又懂变通,对工程施工的把控向来是把好手。质量员蹲在一旁,身子前倾排查螺栓,每敲一下都侧耳细听金属碰撞的脆响。“雨天潮气重,绝不能留半点儿隐患!”闲聊时他总说,“这是咱们熬了好几晚的心血,放心,错不了。”
技术员握笔的手,一笔一画记录着施工质量;工人肩头的汗水,每一块都浸着实打实的认真。封顶的转运站里,装着所有人的专注与担当,这份雨夜里的坚守,终究酿成了中交一航局建设者独有的、沉甸甸的豪情。
或许这就是海外筑梦的意义——不只是建起钢筋水泥的建筑,更是搭起一座连起不同岗位、不同乡音的“同心桥”。就像那轮曾照亮中秋的月亮,如今依旧挂在几内亚的夜空,与家乡的月别无二致;而我们脚下的路,也始终朝着“建好西芒杜港”的方向延伸,每一步都踏得扎实,每一个节点都守得坚定,终将把这段异乡的筑梦时光,酿成生命里最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