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光友

我的家鄉樂山市五通橋區是四川省著名的“龍舟之鄉”,賽龍舟民俗文化活動已延續數百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群衆基礎。五通橋依山傍水,區境内有湧斯江、茫溪河、岷江等縱橫交織,穿城而過,青山、綠水、樹蔭、橋堤和街道融爲一體,形成了十裏山水十裏景,十裏景來十裏城,水映城市城依山,城在水中水中城的獨特景觀——被中外遊客譽爲“小西湖”、“東方威尼斯”。

關于龍舟會,曾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美好的記憶。1953年5月10日,我出生于五通橋湧斯江畔一個子女衆多的工人家庭裏。在我幼年的時候,我就知道:每當五通橋龍舟盛會之前的十幾天時間裏,從五通橋鬧市區域穿流而過的湧斯江、茫溪河的河面上,衆多的龍舟健兒伴随着歡騰的鼓點,奮力訓練着劃龍舟。這是因爲他們要爲着在龍舟競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而夯實基礎、積蓄能量。

在龍舟盛會的這一天,湧澌江那寬闊的江面上,一支支龍舟隊伍沉着應賽。在江岸邊,一聲聲鑼鼓激蕩人心。開賽令一響,一隻隻龍舟如離弦之箭,奮勇劃槳,你追我趕,卷起浪花奮力沖向終點。此間,呐喊聲、歡呼聲、鑼鼓聲從未停歇!五通橋市民和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齊聚五通橋,觀看精彩紛呈的龍舟比賽、水上表演以及搶鴨子活動,湧澌江兩岸人山人海,歡聲震天,熱鬧非凡。

據史籍記載:五通橋是有名的“國鹽重鎮”。五通橋産鹽的曆史和有建制的曆史已有2300多年。五通橋開展龍舟競賽活動有着悠久的曆史,至今已有300多年:起源于清朝順治年間。清朝乾隆年間,因鹽業鼎盛,龍舟會開始興盛且規模龐大,延續至今。在水鄉五通橋,岷江、湧斯江、茫溪河水流交織,客觀上也促進了龍舟會的盛行。早期的龍舟會由各大鹽商、民間碼頭、幫會和移民宗祠會館集資舉辦。新中國成立後,五通橋于1953年舉辦了解放後的首屆龍舟會,以後又舉辦多屆。解放後,龍舟會的參與者不再局限于鹽業、航運從業者,成爲真正意義上的群衆文化體育活動。改革開放後,1979年恢複了“文革”期間停辦的龍舟會,以後每隔三、四年即舉辦一次。1985年後,省級和國家級龍舟會多次選擇在五通橋舉辦。1988年,五通橋被四川省體委授予“龍舟之鄉”,2007年,五通橋“龍舟競技”成爲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五通橋龍舟會作爲一種在全國範圍内較具影響,并世代傳承、綿延數百年的地方文化盛會,“龍舟之鄉”美譽名副其實。

新中國建立以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和新世紀以來,在家鄉人民的積極努力下的五通橋龍舟會已經發展成爲融文化、藝術、經濟、旅遊、體育于一體的富有地方特色和标志的傳統文化品牌:龍舟盛會的規模、競賽項目、表演項目、文體對經貿的促進作用等,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

——緊跟改革開放潮流,龍舟會在繼承與創新中蓬勃發展。五通橋的傳統龍舟會爲一天時間,隻有傳統龍舟速度競賽和搶鴨子兩個項目。上世紀80年代後擴展爲三天,在傳承傳統項目的基礎上,還增加了标準龍舟、單人漁船、龍舟拔河、龍舟接力、造型龍舟、彩船、彩樓等項目。其中,竹根鄉農民用瓜果、蔬菜捆紮的“菜龍”、東風電機廠用電機控制活靈活現的“金龍”造型等,給人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有關企業龍舟隊職工扮演的屈原、“張海迪”、向科學進軍等人物形象,因栩栩如生,符合廣大群衆的審美情趣,在競賽中脫穎而出,獲得獎勵。上述項目爲龍舟盛會增添了生機活力。

——文旅活動項目逐步增加,賞心悅目狠抓眼球。爲适應廣大群衆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龍舟會文化活動還逐步增加了一些群衆喜聞樂見的文旅項目。如,祭祀屈原、祭江投粽,舞龍舞獅、威風鑼鼓、捕魚表演,書畫展、根書奇石展,放焰火、祈福放河燈,鄉村旅遊,舉辦龍舟會專場文藝晚會等,使龍舟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多彩。

——龍舟盛會中的經貿成分從小到大、持續增長,促進了經濟發展。上世紀80年代中期盛行“文化搭台,經濟唱戲”,五通橋龍舟會自然也搭乘了這一“時代特快”。當時,大批企業不約而同地把自己的客商請到龍舟會觀光旅遊,并相應舉辦商務洽談等,促進了有關産業的發展。21世紀以來,龍舟會逐漸發展成爲内涵豐富的龍舟文化節:成爲一個形象展示、商貿洽談、交流合作的平台,發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通橋龍舟文化活動社會效益顯著,知名度增加。僅以2016年該區舉辦的第20屆樂山五通橋龍舟文化節爲例:該屆龍舟文化節共有來自樂山市市中區、五通橋區、金口河區等69支龍舟隊1000多名隊員參加,這些隊員來自于各行各業,其中,既有來自“龍舟世家”的龍舟老将,也有不少首次參賽的龍舟新人。據相關部門統計,龍舟會期間,共有25萬遊客、市民觀看龍舟文化節的各項表演,旅遊綜合收入非常可觀;有關企業适時組織了商品經貿交易會,積極拓展商機——龍舟文化節平台的背後,是五通橋區文旅經濟引領産業轉型升級的積極實踐。随着國家和省市媒體對五通橋龍舟盛會的報道傳播,大大提升了五通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歡騰的盛會,美好的景象,令人流連忘返。端午龍舟文化活動的夜晚,常常還要舉行規模盛大的河燈祈福、焰火燃放活動。一盞盞承載着濃濃祝福的河燈、多種高空禮花彈有序升空,焰火與美麗的五通橋街景交輝相映,流光溢彩,異彩紛呈,将龍舟文化節的氛圍推向了高潮!

特别令人欣喜的是:五通橋充分利用“十裏山水十裏景”的優勢,努力打造“綠色大矽谷、美麗小西湖、幸福五通橋”、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特别是黨的二十大以後,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建設,新的人文景觀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五通橋的鹽化工、鍋爐、機械、多晶矽等産業不斷發展壯大,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受到人們點贊。最近幾年以來,該區積極修建和完善湧斯江兩岸、茫溪河兩岸的較爲寬闊的矽谷廣場、陽光廣場等廣場設施和親水健身步道以及以江南水鄉風格爲靈感,用傳統木結構營造出的清新、典雅、舒适的樓、台、亭、閣等。上述設施平時是市民休閑、娛樂、健身的良好場所,在龍舟盛會時湧斯江兩岸相關地段将可作爲最佳的觀看場地。

據五通橋區媒體報道:今年端午節期間将舉辦以“龍騰小西湖,奮楫五通橋”爲主題的“五通橋區第22屆龍舟競賽活動”,内容包括:龍舟文化活動開幕式、龍舟競技預賽、複賽、決賽和搶鴨子等活動。同時,在端午節前、後期間該區還将在有關體育中心、體育公園和文化廣場積極開展籃球賽、羽毛球賽、乒乓球賽和豐富多彩的美食音樂節等活動,豐富群衆文化生活……

的确,賽龍舟是過端午節時,紀念屈原、弘揚傳統文化最熱烈的慶祝活動,它最富激情,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努力奮争、拼搏向上的精神。

爲此,我們要衷心地爲奮進新時代、闊步新征程的五通橋點贊:祝願龍舟盛會越辦越好,祝福五通橋區越來越好!

附件:五通橋龍舟競賽活動照片

本文參考資料:

1、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胡加倫主編《巴蜀西湖五通橋》。

2、《企業家與信息》雜志2002年10期:《山水園林城市五通橋》。

3、《五通橋新聞網》“龍舟文化”欄目文章。

4、《樂山新聞網》關于五通橋龍舟文化活動新聞報道。  

本文正文字數2620字    

2025年6月12日

作者簡介:榮光友,男,漢族,195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1971年被招工到五通橋鹽廠工作,1974年參軍,在西北某軍區部隊服兵役,退伍後,先後在峨眉山鹽化集團、和邦集團工作,中共黨員,高級政工師,成人教育大學文化,2013年6月退休。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從事新聞報道和文學創作,作品散見于有關報刊雜志。最近幾年,先後在《北京文學》《望月文學》《沫水》《成都商報》等發表小說、散文、評論等60多篇。現爲《望月文學》特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