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15日电 国庆节期间,国家能源局原研究员、中国机电产品流通协会副会长兼绿色智能矿山分会会长张立宽赴福建龙岩考察,实地走访当地乡村振兴项目,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成果,为当地在文化传承与现代农业融合方面的实践点赞。
传统建筑与文化根脉
考察首站来到中式传统建筑凝慶樓,这座古建不仅保留了传统建筑特色,更成为展示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古建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结合,让传统村落焕发新活力,也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乡村振兴的人才培育
在乡村振兴教学基地,张立宽详细了解了当地通过技能培训、政策宣讲等方式培养本土人才的做法。基地整合农业技术、文化传承等课程资源,为村民提供实用培训,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展馆的传承创新
文化展馆内,传统与现代元素交融。通过实物展示、场景还原等方式,系统呈现了当地民俗文化、红色历史与乡村发展历程。其中,孔子塑像等文化符号的展示,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
院士工作站的科技赋能
在中国工程院谢华安院士工作站,张立宽听取了工作站在农业技术研发、品种改良等方面的成果介绍。工作站通过科技支撑,推动当地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关键技术保障,实现了科研与生产的有效对接。
此次考察中,龙岩乡村在文化保护、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综合实践,展现了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传统与现代结合、文化与产业互促的模式,为其他地区的乡村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李雪婷
共工新闻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共工新闻”或“来源:共工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共工新闻(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共工新闻”或“来源:共工新闻”。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共工新闻”及/或标有“共工新闻”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共工新闻记者XXX摄”或“共工新闻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共工新闻)”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网站总机:00852 2583 2105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邮箱联系共工新闻社:zhidaoribao@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