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移動新媒體

化零爲整育良田

2023-11-23 2282 來源:中國新聞網

  高标準農田是糧食生産的基礎,也是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近年來,我國高标準農田建設穩步推進,爲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湖北作爲全國13個糧食主産區之一,又是自然災害多發的省份,如何克服自然條件的限制,以高标準、高質量、高速度推進農田建設?

  眼下,正值晚稻收割期,稻田裏收割機馳騁穿梭。除了少量晚稻外,湖北秋糧已基本豐收在握,全年糧食有望再超560億斤。這其中離不開高标準農田建設的有力推進。

  高标準農田建設是推進農業現代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湖北省宜昌市堅持将高标準農田建設作爲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促進土地适度規模經營和農旅融合發展,鞏固夯實農業農村基底。目前,宜昌已累計建成300萬畝高标準農田,寸土正加快轉換成寸金。

  小田變大田

  今年秋天,宜昌當陽市史家店村千畝稻田喜獲豐收,伴随機器轟鳴和濃濃稻香,金燦燦的水稻顆粒歸倉。這些稻田位于史家店村高标準農田建設項目區,該村黨總支書記李發軍介紹,今年5月前已建成2100畝高标準農田,從土地整治到路堰溝渠硬化,高标準正在推動細碎糧田變成廣袤良田。

  “土地一平整,我家七八塊小田就變成大田了,機器耕種收割太方便了。”今年,宜昌枝江市問安鎮楊山村村民吳緒翠平整後的田地迎來了第一季水稻豐收。

  吳緒翠家原來有15畝責任田,但田塊大小不一,且位置分散,機器下不去,費時又費力。2022年,枝江市農業農村局在楊山村啓動了高标準農田建設,吳緒翠的煩惱得到了解決。

  “高标準農田最大的好處是将路和溝渠都通了,如今下地幹活,通車、抽水、放水都方便,工作效率提高不少。和以前相比,現在種1畝地可節省成本100元左右。”楊山村種植戶黃家清告訴記者,以前小田畝産隻有1700斤左右,現在改善成大田後,畝産提高到1800斤至2000斤,他今年種了140多畝田,可增收3萬元左右。

  2022年,枝江市投資3280萬元,啓動高标準農田整治項目,項目輻射楊山村、雙湖村、龔家坪村、革新村4個村,總面積1.64萬畝。從“零散田”到“方塊田”,該項目讓廣大農戶實實在在提高了種糧收入。

  土地零碎、撂荒嚴重、人口流失,是阻礙鄉村農業發展的“老大難”問題。如今,随着高标準農田建設的推進,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

  宜昌當陽市窯灣村是典型的城市近郊村,去年10月,村裏依托村集體合作社+經營主體模式,流轉了2000畝土地,啓動高标準農田建設。“經過整治,窯灣村‘耕種防收’農業全生産環節,大型農機設備都可以派上用場,機械化作業率達到100%。”窯灣村黨總支書記文光新說。

  盛興農機是爲窯灣村提供社會化服務的企業,無人機、旋耕機、播種機等農用機械一應俱全。企業負責人張汝松表示,高标準農田整治讓高機械化率成爲現實,機械化作業也爲農業生産帶來新變化。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從耕種到收割,農機可以使每畝田節省成本大約150元,還能節省大量時間。比如“三蟲三病”防治期,若是人工傳統噴藥,一人一天最多完成5畝地,如今一台植保無人機一天就可輕松完成80倍以上的工作量。

  宜昌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新平介紹,自2019年啓動高标準農田建設以來,宜昌市通過土地整治、推廣良種良法等手段,推動農業生産基礎條件得到大幅改善,也帶動了糧食産量增長。在新建成的高标準農田基礎上,宜昌預計每年将新增糧食産能1200萬公斤、油料200萬公斤。

  坡地建梯田

  興山縣是宜昌最西部的山區縣,8月中旬,記者沿着盤山公路驅車而上,看着山間細碎的坡耕地,不免好奇這裏的高标準農田建設是一幅什麽景象?

  汽車很快行駛到了興山縣黃糧鎮黃糧坪村3組,這裏是2022年興山縣高标準農田項目二标段所在地。順着項目區最高點往下望去,一層層規則平整的耕地如同列隊般在山坡次第擺開,田裏的大豆、芝麻高矮錯落,綠得嬌嫩。

  “這裏以前是一片亂石崗。”興山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萬青山說,因通行不便、地勢陡峻、耕地質量較低等原因,眼前的150畝農田曾大多處于撂荒狀态。去年,興山縣大力推進高标準農田建設,将黃糧坪村部分耕地納入項目建設範圍,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硬化道路、修建溝渠,在一系列工程改造下,這片土地漸漸重生,耕地質量提高了0.5個等級以上。

  從事農業20餘年的本地農戶張勇忍不住說:“這裏原來可以用貧瘠來形容,但現在是一片寶藏。”這兩年,他在山坡的另一頭承包了170畝土地種植小高粱和煙葉,盡管剛起步,每年毛收入就已達到20餘萬元,今年還建了一棟新房。“我明年準備在項目區内再承包100畝土地!”張勇說。

  變化來之不易。在“八分半山一分田”的興山縣,高标準農田建設存在兩個困難,一是找地困難,二是找天困難。

  興山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張奎告訴記者,實施高标準農田建設,坡度必須滿足小于25度的标準,全縣23.27萬畝耕地中坡度爲15度至25度的耕地面積占比較多,且分散細碎、規模小。此外,興山縣屬于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平均降雨天數超190天,尤其是冬春農閑季節,降雨量大、時間長,給項目建設帶來一定挑戰。

  這樣的客觀現實,在興山縣高标準農田項目區三标段表現最爲明顯。三标段背靠仙侶山主峰,平均海拔800多米。田間地勢陡峭,土質松軟,地下泉眼多。大雨一來,地裏田坎要不被沖垮損毀,要不就泡了水,難以耕種,多數淪爲二荒地。

  三标段項目現場負責人牛德華表示,三标段于去年12月30日開工,因爲天氣原因,在9個月時間裏,實際上施工天數不足一半。因地質和道路限制,導緻大型機械無法進場施工,隻能用小型機械替代。

  在多方努力下,三标段120畝高标準農田終于要完工交付使用了。這兩天,青華村村民龔成華正忙着澆水“管養”田間硬化的道路。他說,“得趕緊把路養好,免得耽誤農機進場翻耕”。

  位于黃糧鎮高山上的公坪村也在搶抓工期。該村海拔1200多米,村莊、農田零星散落在山間。去年,興山縣将這裏的167畝細碎坡耕地納入高标準農田項目區。記者前往時,該項目區正在加緊收尾工作。

  在已建成的高标準農田裏,公坪村村民鍾學軍正沿着田間小道,将一捆綠油油的煙葉整齊堆放在農用小貨車上。他告訴記者,“田地沒改造之前,一捆煙葉要靠人背幾公裏才能送出去,現在一趟車就能裝原來背一天的量”。

  變化不止于此。項目區内,一條條縱橫相連的溝渠将連片梯田包圍,梯田邊緣還有堅固的漿砌石擋牆,田間土壤因農機翻耕變得更加疏松肥沃,适宜耕種。鍾學軍的愛人楊大娥看着田間油光發亮的葉子,感慨地說:“今年的田地比往年好種多了,再也不用看天吃飯了。”

  興山縣近年依山就勢,大力推動高标準農田建設,累計建成23.94萬畝高标準農田,其中坡改梯占10%,不僅拓展了農業發展空間,提高了耕地地力和經濟效益,降低了農業生産成本,還增強了農業抵禦自然風險能力。

  據興山縣農業農村局估算,2022年2.01萬畝高标準農田項目區通過實施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及農田地力提升等工程後,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農業綜合機械化率提高15%,每畝年均增收超過300元。

  鄉村振興,首先産業要振興。萬青山表示,爲了加快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興山縣近年積極探索多元經營和複合種植方式,成功實施了玉米加大豆、玉米加辣椒、煙葉加紅薯等多種套種模式。

  這種不争地增收的種植方式,既保證了糧食安全,又保證了經濟收入。以煙葉加紅薯套種爲例,根據測算,煙葉加紅薯套種每畝地年收入可達7000元,加上輪作的油菜,1畝耕地年均收益超8000元。

  高标準農田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重要舉措。近10年來,宜昌市統籌推進高标準農田建設,加快提升農田生産能力、灌排能力、田間道路通行運輸能力、農田防護與生态環境保護能力、機械化水平、科技應用水平、建後管護能力等,推動近300萬畝“黃土”變“黃金”。

  用水有保障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在宜昌,百萬畝土地因高标準農田建設,灌溉設施有了極大改善,讓“望天收”的苦日子一去不複返。

  “多虧了永豐水庫,才有了如今的好光景。”秋收時節,在宜昌宜都市永豐水庫壩下,松木坪鎮種植戶艾常木家的大米因爲品質好賣出了好價錢。“我家10多畝水田在半山腰,但從不擔心缺水,天旱了有水庫。”艾常木說。

  永豐水庫是上世紀70年代修建的一座小型水庫,蓄水量611萬立方米,渠道總長35公裏,灌溉農田8000畝。近年來,當地先後實施除險加固整治、灌區渠道維修養護等項目,2020年又投入100萬元清淤疏浚渠道,對灌區建築物進行維修改造,水庫功能效益大幅提高。艾常木對此深有感觸:“有了水,還要渠道好。渠道修好了,排洪溝加高了,過水量就大了,小水利的作用也就發揮出來了。”

  松木坪鎮是宜都重要的糧油主産區,糧油面積達1.1萬畝。2022年,該鎮又投入1400萬元高标準農田整治項目資金,重點用于整治區域内的水利設施。整治後的柳林河岸煥然一新,水利配套設施環環相扣,成爲萬畝農田的水源保障。

  宜昌枝江市七星台鎮李家崗村也擺脫了“幹渴”之苦。“今年農田不缺水的奧秘,全在于高效節水灌溉。”七星台鎮高标準農田建設管理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黃軍說,去年10月,七星台鎮在下轄的董家灣村、肖家山村、李家崗村啓動了1萬畝的高标準農田建設項目,其中,農田灌溉與排水工程成爲重點。

  李家崗村4号泵房外,地下70米深的清水順着機井管道流入由堰塘改造而成的蓄水池。地下的“生水”經過日曬變成“熟水”,再經過泵站加壓就能直接澆灌到田間。

  枝江市農業項目建設服務中心副主任王洪華介紹,當地以往需要從長江取水,但在幹旱季節,泵機無法抽取低水位的水源。同時,原有土渠滲漏嚴重,導緻農民隻能“望江興歎”。今年,七星台鎮打出了一套治坑塘、建機井、埋管道、砌明渠的“組合拳”,通過高效節水灌溉讓高标準農田項目區内一半面積的農業用水得到了基本保障。

  農田水利建設是農業穩産增收的重要保障。如今,在宜昌的高山、丘陵、平原,數以百萬畝計的土地,因泵站、機井、堰塘、渠道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健全,已形成從水源到田間完整的灌排體系,糧食生産再也不用爲水發愁。(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共工社

頭條閱讀

最熱資訊

精彩推薦

Copyright 2015-2025 國際标準刊号:ISSN 3006-8959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聞編輯部 聯系方式:zhidaoribao@gmail.com.

主管:共工新聞社有限公司 主辦:共工新聞社新媒體中心

關注X(原推特)


海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