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熱議開源“進化論”:中國要積極融入世界開源“盛宴”
中新社上海12月19日電 (記者 鄭瑩瑩)“當前99%的企業都在使用開源軟件。開源是數字經濟的源頭活水。”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二級巡視員劉偉19日在滬說。他表示,要讓圈外的人認識到開源的價值和意義。 當天,2023開源産業生态大會在上海舉辦,彙聚一批政企學界人士,共話開源在數字時代的重要性以及開源如何“破圈”“擴圈”。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總工程師葛東波在會上指出,近年來,中國對全球開源生态的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開源的商業價值在中國市場也逐步得到認可。上海将積極參與國際開源社區的建設,推動上海與全球開源産業的深度合作與交流。 道客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陳齊彥說,有的企業将開源社區視爲“不要門票的遊樂場”,但隻“複制”的企業大多難以“走”遠,因爲叠代才是軟件的核心價值。 “‘開源世界’的人們早就想明白了這個邏輯。不是說大家都是理想主義者,把代碼‘扔’到開源社區裏,而是大家想明白了代碼(本身)沒有價值,隻有更多聰明的人共同去更新代碼,才是底層技術的價值源泉。”他說。 同時他也指出,在既有的體系架構裏,行業利益團體固化,源頭的很多創新技術難以生存、早早地“死”在沙灘上;開源社區提供了一塊技術成長的沃土,也讓過去10年中國迅速突破了信息技術的很多屏障。他認爲,盡管面臨挑戰與困難,中國要積極融入世界的開源“盛宴”。 “一個開放的生态,更有利于進化的可靠性。”螞蟻集團開源技術委員會副主席王旭說。他在會上舉了這麽一個例子:加拉帕戈斯群島遠離陸地,演化十分“特定”,生活在上面的生物很好地适應了環境,但一旦有氣候變化,或者将這些生物挪到别的地方去,它們就難以生存。王旭認爲,在技術領域也一樣,開放流動是技術“進化”的加速器。 在華爲終端BG軟件部總裁龔體看來,在新的時代浪潮下,如果采用封閉的開發模式,靠一項技術或一家公司想産生一項颠覆性創新越來越難,開源開放的創新模式是邁向萬物智聯時代的必由之路。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産業生态,面對技術新環境,開源已經不限于開放軟件。 “當我們用AIGC寫程序的時候,開源怎麽定義?”“AI生成的代碼,能不能進入開源社區?”他指出,這些都是湧現出來的新問題,也需要業界攜手作答。(完) 責任編輯:共工社 |
頭條閱讀
最熱資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