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移動新媒體

中國動漫産業那些事兒:曾曆經輝煌,現潛能無限

2024-01-28 349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動漫産業那些事兒

  去年熱映的動畫電影《長安三萬裏》,以盛唐詩人高适的視角講述了“詩仙”李白的一生,一上映便爲西安旅遊業平添一把火。放在20年前,你很難想象一部國産文藝作品竟擁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能激活一座城市的文化價值,釋放出強大的文旅産業勢能。

  曆經輝煌

  故事從半個世紀以前說起。

  1956年,我國漫畫家特偉提出“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劇風格之門”的動畫藝術創作口号。此後,一系列獨具傳統文化特色的動畫藝術作品橫空出世,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由此成爲新中國動畫藝術的搖籃。

  凝聚中國傳統剪紙特色的系列動畫《葫蘆兄弟》、體現中國寫意花鳥古典繪畫審美風格的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基于我國民間藝術皮影戲形态創作的《豬八戒吃西瓜》等,不僅在藝術表達上融彙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更引發了觀衆的情感共鳴,可謂“叫好又叫座”。

  像筆者一樣的“80後”都對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當年出品的一系列美術作品印象深刻,其中的中國曆史典故、獨具曆史意涵的成語、中國傳統審美意蘊的美術風格等,可以說是我們這代人最早的視覺文化啓蒙。

  1988年,權威電影理論期刊《當代電影》發表了一篇題爲《動畫電影中的“中國學派”》的文章,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動畫電影總結爲“中國動畫學派”。在動畫界獨樹一幟、享譽中外的“中國動畫學派”,指的正是我們這代人兒時喜聞樂見的優秀動畫文藝作品,其對于外國動漫形象設計有非常重要的啓蒙意義,例如日本動漫大師手冢治蟲和宮崎駿,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受其影響。

  從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中國動漫一直試圖在藝術性與經濟效益、本土風格與世界潮流之間尋求平衡。

  “唯藝術”但無市場,“唯市場”又缺少文化底蘊和藝術美感,盲目借鑒歐美與日本動漫卻脫離中國傳統文化根基……身處調整與轉型期的中國動漫工作者一次次嘗試,一次次失敗,又一次次重新再來。

  國風再起

  如果說我是看着“中國動畫學派”長大的一代,那我的學生則是看着國風動漫成長的“Z世代”。

  2015年,改編自家喻戶曉的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以超9.5億元票房掀起了國風動漫的創作熱潮。口碑與票房的雙豐收,标志着在前人基礎上進行創新性發展的國風動漫正式問世。

  《“十二五”時期國家動漫産業發展規劃》《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等一系列利好我國動漫産業文件的出台,喚醒了中國動漫行業的生機與活力。

  如此熱烈的市場反響,主創團隊一開始并不敢想象。

  影片執行制片人金大勇坦言,創作之初,既沒有料到影片會成爲爆款,也沒想到會深受“二次元”觀衆的歡迎,而主角孫悟空之所以會設計成馬臉、中年大叔的創新形象,則是因爲主創團隊平均年齡超過了40歲。

  所以,與其說他們在講述一名失去法力的齊天大聖找回昔日榮耀的故事,不如說這是昔日曾有過輝煌而今卻難找準定位的中國動漫人自身的心路曆程

責任編輯:董勇_GD002

頭條閱讀

最熱資訊

精彩推薦

Copyright 2015-2025 國際标準刊号:ISSN 3006-8959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聞編輯部 聯系方式:zhidaoribao@gmail.com.

主管:共工新聞社有限公司 主辦:共工新聞社新媒體中心

關注X(原推特)


海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