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评】铁路货运量23.31亿吨背后的中国经济韧性
共工新闻社8月20日电(张海峰)2025年1月至7月,国家铁路累计发送货物23.31亿吨,日均装车18.33万车,同比分别增长3.3%和4.1%。这一看似平淡的数据背后,折射出中国经济的强劲脉动与内在韧性。铁路货运作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其稳定增长不仅体现了物流大动脉的高效运转,更成为观察中国经济活力的关键窗口。 ![]() 保供稳链,钢铁动脉守护经济命脉。大宗物资运输的精准保障是铁路货运的核心任务。1至7月,全国铁路发送煤炭达11.96亿吨,其中电煤8.16亿吨,有力支撑了“迎峰度夏”能源需求。矿建材料、冶炼物资、粮食运输量同比分别增长13.6%、8.2%、12.7%,这些数据印证了基建与制造业的活跃度。新疆煤炭外运、晋南铁矿石疏港等重点项目通过铁路绿色通道高效直达,既减少了中间环节成本,又以“公转铁”的环保方式为蓝天减负。在春耕时节,铁路部门对种子、化肥等农资开辟专属通道,确保“不误农时”,凸显了服务民生的温度。 创新驱动,物流革命激活市场潜能。铁路货运的增长不仅源于“量”的积累,更得益于“质”的跃升,多式联运突破壁垒,95306平台上线60条“一单制”产品线路,铁水联运集装箱发送量达976万标箱,同比增长17.1%,实现“一次委托、一单到底”的无缝衔接。金融赋能实体企业,“运费贷”等创新服务累计授信214.1亿元,为中小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近6000万元,有效缓解了物流产业链资金压力。总包模式重塑供应链,前7个月签订物流总包合同运量12.75亿吨,通过整合运输、仓储资源,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全程解决方案,推动大宗货物“公转铁”转型。 开放枢纽,国际班列拓宽经贸通道。跨境运输的亮眼成绩单成为外贸韧性的注脚,中欧班列稳定开行,中亚班列开行8526列,同比增长23.2%,中老铁路跨境运量达344.1万吨,增长6.4%,星夜驰骋,奔腾在欧亚大陆上的“钢铁长龙”,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为稳定全球供应链提供了“中国方案”。新疆阿拉山口口岸,一列满载新能源汽车配件的中亚班列鸣笛启程。今年该口岸日均通行班列达16列,较去年同期增长三成,液晶面板、光伏组件等“新三样”货物占比显著提升。 投资牵引,路网升级夯实发展根基。货运增长的背后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强力支撑。上半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59亿元,同比增长5.5%,一批新线、新站投产和121组复兴号动车组上线,既释放了客运能力(上半年发送旅客22.4亿人次创历史新高),也为货运网络扩容提质奠定基础。这种“以投资促运能,以运能带经济”的良性循环,成为宏观经济回升向好的生动诠释。 当23.31亿吨货物在钢轨上奔流不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车厢里装载的煤炭、粮食、集装箱,更是中国经济的蓬勃动能。铁路货运的稳健增长,印证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成效,彰显了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突破,更映射出内需潜力释放与对外开放深化的双重动力。我们相信,随着铁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这条“钢铁动脉”将持续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注入强劲动力,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留下坚实辙印。 作者:张海峰 供图:共工新闻图片库 责任编辑:李晓彤 |